“感冒吃药会不会影响宝宝”“孕期体重增加多少属于正常”“胎动频繁是怎么回事”“孕宫缩会影响胎儿吗”……几乎是稍有异动都会焦虑不安。 相比在黑暗中孤独摸索的前辈们,当下的准妈妈们幸运地拥有了“AI顾问”。AI工具不仅可以回答孕妇们的各种问题,包括“能不能吃”“能不能做”“怎么做”等问题,还可以提醒孕产妇一些重要事项,比如该数胎动了,以及提前推送科普知识,为分娩做准备等。 “AI在孕期提供的主要是心理安慰。”一位使用AI工具的孕妇表示,与AI聊天的信息显示,她几乎每天都要问很多细节的问题。在她手里,AI既是全科医生也是心理咨询师。 孕期一大苦恼就是控糖。“只要用手机扫一下食物,AI就能马上算出热量,还能列出需要补充的微量元素。”有孕妈按照AI的指导将白米饭换成粗粮,产检顺利过关。“不怕被医生‘骂’了。” “女性从怀孕到生孩子的过程,跟疾病还不一样,更多的是一个生理现象,覆盖了生理、心理、生活方式,包括运动、营养等诸多内容。”知名妇产科专家、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妇产科主任段涛说告诉虎嗅。 而医生与孕产妇沟通的时间只有诊中的三五分钟。在孕产妇充满困惑的诊前、诊后的大量时间里,她们往往只能心怀忐忑地摸索前行。随时在线的AI和焦虑的孕产妇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了。 “脐带绕颈,羊水轻度污染!如果不是我强烈要求剖腹产,就真的太危险了。”即使已经过了近2个月,提起这件事,小杜还是感到后怕,她坚信是AI救了她和宝宝的命。 几个月前,小杜在向“豆包”咨询健康问题时,得到提示有胎膜早破、早产的可能性,并且一再建议她尽快就医。因为本身就是“试管婴儿”,健康问题较多,小杜本来就很紧张,于是赶紧到了医院。 小杜住在一个四线城市,当地妇幼医院因为开始没有测出“破水”(即:胎膜破裂、羊水流出),不认为有立即剖腹产的必要,加之胎儿还不足月,医生坚持建议她保胎。最终在小杜的强烈坚持下,几天后才做了手术。 从入院到宝宝出生的一周里,小杜的身体和心理都经历了痛苦的过程,还诊断出了抑郁症。在坚持手术的过程中,AI是她重要的信心来源。 大量孕产妇在基层,而当地的医疗机构较为薄弱,这早就受到了业界的关注。“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,一是人口下降,二是中国出生人口中50%到60%是在县级及以下医院。”段涛曾公开表示,这些医生资源缺乏,更加难以满足孕产妇的健康需求。 事实上,因为文化等原因,包括孕产在内的女性健康知识一直都是讳莫如深,这导致有病就医的比例都不到六成,更不要说正确的健康知识储备了。而很多误解、偏见却代代相传,最终造成应对失当。 据预测,在经过2024年的一个小反弹之后,2025年中国出生人口的数量将会进一步下滑,跌破900万大关,达到历史新低。与之对应,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近期发布的一项涉及全国超6.2万人的调查显示,59.4%的大学生认为拥有子女不重要;41.8%的18岁到25岁女性担心生育损害健康。 在多位医学相关人士看来,AI可能是提高年轻女孩生育意愿的关键一步。AI可以为她们提供更多知识、信息,扫除对生育的恐惧,随时为她们提供服务,在心理上也给足安全感。 因为靠人力来做科普令专家们常常感到无力。段涛此前一直在通过文章、视频、直播等方式来传播正确的孕产知识,他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有上千万粉丝,大量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科普上,还是不能满足需求。播放量上百万的视频又会带来更多疑问,无法靠人去一一作答。 结果也证实了AI的实力。段涛的AI智能体上线后在一个平台上两个月内就为4万多患者提供了服务,服务次数超过6万次。他希望这个吸收了大量公共知识,又融合了他10年科普功力的智能体能解答更多产妇的困惑。 而不愿意生育者之外,也有很多人为了孕育生命,不惜花费大量金钱、忍受一遍又一遍长针取卵等技术手段带来的痛苦。AI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? 根据公开报道,哥伦比亚大学生育中心的医生通过“精子追踪与恢复(STAR)”技术,应用AI、高速成像和机器人,如大海捞针般找到了3个可用的精子细胞,并顺利提取。 对于35岁以下女性,单次试管婴儿的成功率约有50%;此后,每增长两岁,成功率都会下降10%到20%,到了43岁以上,成功率就不到10%了。如果是男性无精、少精、弱精(也就是精子浓度少于一定数量),找到可用的精子就是最大的难点。 STAR技术发明者、该中心主任泽夫·威廉姆斯直言,以往医生在显微镜下仔细搜索两天也不见得能找到一个精子,AI在一小时内就能找到40多个。 AI在辅助生殖领域的应用还不止于此。在中国,AI大模型也早已被用于个性化促排、药物使用的精细化剂量评估、胚胎评估、妊娠结果预测等领域,在解决辅助生殖成功率低、遗传风险等问题。 从现有研究看,AI的非侵入性胚胎质量评估,不仅避免传统方法的风险,还更加准确了——预测胚胎活产准确性可以高达87%,远超传统方法。 就在前不久,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,就诞生了一个具有全国首创意义的女婴。这个孩子借助科技有机会摆脱了其祖辈、父母辈患上输卵管癌、肝癌、卵巢癌和乳腺癌等严重疾病的命运。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该院院长黄荷凤的介绍,AI大数据建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在此之前,这家医院还建立了2型糖尿病家系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,并基于此模型筛选出了健康的胚胎,成功诞下了一个健康婴儿,有全球首创价值。这等于把糖尿病等慢病的防控提前到了孕前。 无论是辅助生殖,还是自然受孕,能够顺利生下健康的孩子也不容易。类似小杜经历的胎儿脐带绕颈,胎膜早破等问题都很常见,其中仅脐带绕颈每年就威胁着近200万胎儿的生命。 以往,准妈妈们都是靠数胎动来掌握胎儿安危,常因难以判断而不安;对于医院医生来说,胎心监测也高度依赖人的判断,曾出现过马上就要出生的胎儿胎死腹中引发纠纷的事件。 正因为此,现在,AI+胎心监测设备正在成为研发的高地,实时监测、远程监测功能都已经落地应用了。一项纳入35429名孕妇的研究显示,有多模态卷积神经网络架构支持的电子胎心监测数据的判断结果,比人类更优。 AI也在深度参与到体检中。西安人民医院的公开信息显示,AI在产筛中的应用,可以将检查速度提高10倍以上,测量胎儿头围等生长发育参数的误差控制在1mm以下。“最快10分钟就能完成50多个切面的检查,直接节省了近一半的时间。”该院超声医学部张医生指出。 此外,AI还可用在生育力保存上,如:冻卵,胚胎冷冻、解冻,分析生活方式对生育能力的影响,以及通过可穿戴设备等监测妊娠进展,预测潜在并发症等。 虎嗅了解到,自从今年以来,已有超过30个孕产相关的大模型、AI应用、AI智能体上线,腾讯云、支付宝医疗等大厂,宝宝树等母婴领域龙头,苹果等科技巨头,上海一妇婴等公立医院和迈瑞医疗等医疗设备厂商都已纷纷下场。 就在今年年初,段涛回到了东方医院,增加了一个重要的身份——“医学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”。“去东方医院对我来讲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跟人工智能相关。”段涛说。前述提到的AI智能体就是他在科技公司的帮助下开发的。 准妈妈、新手妈妈们只要在支付宝的健康管理平台点开智能体,就可以随时提出疑问,如果有就诊需求还能直接获得挂号链接,乃至推荐在线问诊平台。 目前市场上针对准妈妈的AI产品呈现多样化趋势。除了提供咨询服务的名医智能体,还有结合可穿戴设备的AI产品,如智能胎心监测仪、智能体重秤等,不仅支持支持文字、语音、图片等多种交互方式,还能通过长记忆功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。 在这个赛道,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互联网大厂占据明显优势。宝宝树等头部母婴平台则摊子铺得更大,宝宝树的“米卡AI”有多达126个工具矩阵。 “现在很多大模型都很热衷于参加医学考试,这可能会产生一个误导。”段涛指出,即便是医生仅仅通过考试也是不够的,“还需要长达10年、20年的临床案例积累”,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。”AI也是一样。 作为专业垂直领域的AI产品,如段涛的AI智能体,也要经历实战打磨。“要到真实的客户场景下去回答问题。”段涛告诉虎嗅,在AI智能体开发过程中,他会把问题发到粉丝群里去测试,根据她们真实的反馈来做调整。 “我们还在与支付宝医疗团队来回打磨,希望尽量能让智能体像医生一样言行,把每件事都问到位。”段涛说。而这并不容易,虽然线下看病,医生问多少问题患者都不会不耐烦,但是线上,智能体提问超过一定数量,用户就会不耐烦。这就需要开发者将线上、线下的原则整合在一起。 几乎所有新技术在生育领域应用早期,都会面临强大的伦理压力和法规挑战,AI尽管应用范围还非常有限,也已经引起了业内的讨论。其中最核心的一点,就是对少数人“定制婴儿”“设计婴儿”的担忧。 乔杰在最近刊发的一篇文章中就强调:AI用在生殖医学中,更要审视和重点关注人类生命和生殖本质,要确保“AI能够尊重患者的尊严和自主权”。如果利用AI技术来筛选某些基因特征,如:智力、外貌等,就是严重的伦理问题了,要加强监管。 此外,患者隐私保护和数据可靠性两大挑战,也是整个医疗领域应用AI时面临的共性问题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能力的提高,也需要伦理和法规尽快做好准备。 在看似简单的科普领域,也暗藏着风险。不懂医学知识的普通人,特别是本来就比较紧张、脆弱的孕产妇,如何面对AI给出的各种“可怕”的可能性,也值得关注。特别是通用大模型,段涛认为,这类AI虽然也能够回答医学问题,但是对于很多细节问题,未必能够给出足够好的回答。 在“ChatGPT救我一命”的叙事背后,更多故事是虚惊一场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的《医疗健康领域大模型发展分析报告》显示,当前大模型平均医学知识问答准确率约为82%。 孕期情况更加复杂,孕妇咨询的问题可能性也更多。比如同样是“下腹阵痛”,有的生理性宫缩,有的则可能合并阑尾炎。而且这些不同的可能也会让孕妇迷茫,如果过分关注不好的可能性,还会陷入焦虑、抑郁的情绪。过分依赖、信任AI还可能激化与医生、家人的矛盾。 有业内人士列出了孕期使用AI的“红黑榜”,并建议诸如什么不能吃、做某些检查是否需要空腹或者胎教攻略等可以咨询AI,如果真的涉及症状判断,还是要直接找医生为宜。 AI在生育、生殖领域的应用,也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孩,有令人振奋的潜力,也有未知的挑战。在拥抱和接纳之外,更需要监管及时跟进,以确保安全、负责任的新技术造福生命而非带来新的困境。


